相簿 Photo Album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小鏡也很好玩

很多人對器材能力的誤解多來自道聽塗說, 親自使用後必有不同體驗, 不過天生我材必有用, 況且浩瀚宇宙的天體目標何其豐富? 絕對不愁找無可一展長才之處.

當然有"不及"也會有"過"啦, 連續三夜好天氣讓自己有此領悟. 自從去年 6cm 小折讓自己相信 "沒有試不知道, 別人說的只能當參考" 以後, 越見走火入魔, 更常以越界挑戰為樂, 總是想找罕見, 困難的目標, 不過在連連嘗試幾個星系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25.html) 失敗/不太成功之餘, 不禁在想... 為何要這樣好高騖遠而徒勞無功呢? 何不回到基礎的梅西爾目錄好好再鍛練一番?

說得也是, 收起第一天用的 8" 大牛, 第二天改用 3" 小折, 先拜訪好久不見的 M33. M33 是很多人說的 "尋星鏡目標", 用尋星鏡或雙筒比望遠鏡更容易找到, 我的確常用高橋那隻 7x50 找到, 但是小折這隻 6X30 就沒那麼厲害了, 只好乖乖來 hopping. 這個目標不太好 hop, 附近沒什麼適合的指標星來做小跳步, 要嘛就得跨一大步... 4度多, 如果這時有 telrad 的紅圈圈幫忙還勉強行, 不過小折配的只是一般紅點, 所以最後一個法寶就是廣視野的目鏡了,  35mm/16X FoV 有 4.25 度, 位置移到差不多, 焦距調好目標就隱隱出現.

沒有細節的星系, 有點像透明玻璃上的一小塊不透明的污痕, 帶有一絲絲土黃的白, 那個不透明感很難形容... 跟星雲的感覺不同, 我發現雲氣不管濃或淡都多少有點層次, 而星系會是比較大面積為無層次的"不透明"感... 這是個人心得啦. 24mm/24X/FoV= 2.8度好一些, 11mm/52X/FoV= 1.6 度最佳, 7mm/81X/FoV=0.9度也還可以, 5mm/114X 開始變差, 雙目視則完全看不到. 為了採集好一點的畫面, 我用 24mm 素描, 手機拍下來做色彩對調.


M1 也是好久沒拜訪的老朋友,  35mm/16X 只有"似有似無"的程度,  24mm/24X 可以明確辨識出來了, 11mm/52X OK, 7mm/81X 效果最佳, 5mm/114X 開始變差. M1 比較小, 用濾鏡似乎好一些, 但是幫助有限. 這個目標雙目視卻比單眼好多多, 24mm/31X 與 55X 都很清楚.

之後轉向南天, M46/M47 沒問題, 不過居然看不到 NGC 2438, 加了濾鏡也沒用... 真是怪了? 然後那頂頭盔 NGC 2359 尋星時也頗花了一番功夫. 去年用撈的, 運氣不錯每次撈每次中. 3" 小折沒那麼神, 所以得先畫一份路線圖:


裸視不到大犬頭, 只好靠尋星鏡了, 頭又太大顆視野裝不下, 好在有個小三角型幫忙指方向, 往目標前進的路旁剛好有一列 5 等多的星串當作導引, 抵達附近之後裝上濾鏡一眼就認出, 辨識的難度跟 M1 差不多, O-III 比 UHC 效果好, 仔細看可以發現有點像倒三角形, 或者說像"菱角".

最後看木星, 細節一直抖, 看來今晚 seeing 不佳. 今天新玩法是分辨木星 4 顆月亮大小差異, 以前沒想過. 倍率拉高, 木衛其實有點盤面, 最大顆的木衛三 Ganymede 很容易就能認出, 其實它比水星還大顆呢. 木衛四 Callisto 幾乎跟水星一樣大, 也不難從四顆裏面挑出, 這蠻好玩的, 如果一眼就能認出是哪顆真的很酷呢. 今晚最佳的倍率雙眼是 9mm(2.3)/146X, 比雙眼 6mm(1.3)/124X 優, 第一次高橋 OR 9mm 打敗 Circle T OR 6mm. 單眼的話, XO 5mm/114X 沒話說是第一名, 畫面沉靜, 南北兩條主斑紋內的深淺清晰可辨, 斑紋邊緣非平整的鋸齒型也能呈現, 講到這, 不免懷念起 TSA-102 優異的行星表現, 真是犀利呀.

第三天, 沒力氣了, 最小的傢伙上場...


這真是懶人的恩物呀, 不用大包小包, 一隻手提相機腳架, 一隻手拿星圖與素描簿, 這樣就好. 這就要繼續對這隻 10X42 歌功頌德一下了, 哈哈... 極限星等多少? 我可以確定的是 9.7 ok, 因為我有試找 NGC 891, NGC 891 上面那兩顆 9.35 與 9.7 很穩定可以看到. 找 NGC 185 時附近那顆 10.2 也隱約可見, 所謂隱約的意思是大部分時間可視, 有時會不見一下下.

M32 與 M110 可以, 不過隔比較遠, 距離有點不習慣. M33 很明顯, 效果搞不好比3" 小折還好, 而且看見的面積更大了. M1 在正天頂, 用腳架脖子會斷掉, 最後躺在地上看, 小小的, 而且要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分辨. 令我意外的我一直認為要高倍率才夠美的 M46 居然在這小雙筒中相當美麗的展現出來, 一團白霧中點綴著點點閃爍晶亮的細緻星點.

今天花比較多時間用這隻雙筒, 視野邊緣星點會有畸變, 以半徑算約略小於 20%... 這個我看專業雙筒網站的 review, 好像是避免不了的, 只有程度上差別而已. 店家老闆說, 如果沒順著視野的圓有點畸變, 完全的垂直水平線, 用久會頭暈... 真的嗎? 不然就是老闆太會做生意了. 最最後發現, M44 真是完美的收在視野裏, 拿起紙筆打算好好畫一個疏散星團... 結果越畫, 星點就越多, 比例就越偏, 終於無法畫在同一張畫紙上 >"<, 可能要先準備一有尺規比例的座標底版再來標星點吧? 失敗..

Borg 有 50mm, 45mm 的鏡子, 今年還出了 36mm 與 25mm, 一隻比一隻小, 真想試看看 10x25 的迷你雙筒有何能耐.

說著說著就來了, 哈~


昨天拿上樓試, M31 當然 ok, M32/M110 就別想了, 而且好暗喔. M42 的雲氣也很少, 幾個疏散星團都分得出來, 不過星點也少很多, M35, M37/36/38, M44, M41. 10 倍抖得蠻厲害的, 有點小後悔應該買 8X 就好. 四大木衞都很清楚, 像差控制比新款 trinovid 差, 明顯能感受, 色差控制也不如大哥... 或許這樣說太嚴格了, 因為新款的 10x42 真是太... 讚啦. 總之, 就像兩隻尋星鏡併在一起, 不過用到 10X 出瞳剩 2.5mm, 比較暗視野也比較小. 不過, 只是拿來用日景啦.


2 則留言:

  1. 小弟上山拍星leica10x42必帶
    晚上可以賞星,白天賞鳥leica的顏色更是讚

    回覆刪除
    回覆
    1. Deki 兄,原來你早就用了,真好⋯ 我終於找到一家鐡工廠願意幫我做濾鏡架了,作好再貼給你看,對它寄與厚望呢 ^_^

      刪除